近期,国内红枣现货市场呈现明显疲软态势。据新疆、河北等主产区批发市场数据显示,特级灰枣批发价已从年初的12.5元/公斤降至10.8元/公斤,跌幅达13.6%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供需关系的根本性转变。
从供给端看,2023年新疆主产区迎来丰产周期,总产量预计突破180万吨,同比增加8%。叠加去年结转库存约30万吨,市场整体供应量创近五年新高。与此进口红枣(以伊朗、阿富汗为主)凭借价格优势持续涌入,1-5月进口量同比增长22%,进一步加剧市场饱和。
需求端则受多重因素压制:一方面,消费升级趋势下,坚果、果干等替代品抢占市场份额;另一方面,传统节日(如端午、中秋)的礼品需求未达预期,商超渠道反馈礼盒装红枣销量同比下滑15%。餐饮行业复苏缓慢也导致工业用枣需求疲软,食品加工企业采购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0%。
现货价格下跌已形成连锁反应。在种植端,新疆枣农面临成本倒挂风险,化肥、人工成本上涨使种植成本攀升至8元/公斤,当前收购价已逼近成本线。部分枣农开始砍伐低产枣树,2023年新疆枣树种植面积预计缩减5%。
流通环节同样压力倍增。河北沧州某大型批发商透露,当前库存周转周期从往年的45天延长至70天,仓储成本增加叠加价格波动风险,迫使中小贸易商采取"快进快出"策略。加工企业则陷入两难:若降价促销可能引发市场进一步看空,维持现价又面临库存积压。
面对行业困境,地方政府已启动托市收购机制。新疆发改委联合多家龙头企业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,计划收购30万吨优质红枣进行战略储备。此举虽短期稳定了市场情绪,但业内人士指出,若消费端未能有效回暖,政策性收购仅能延缓而非逆转价格下行趋势。
期货市场对此反应敏锐,郑商所红枣期货主力合约(CJ309)在政策出台后短暂反弹至10500元/吨,但随后快速回落至9800元/吨附近,显示市场对基本面改善仍持谨慎态度。
期货市场近期呈现典型"抵抗式下跌"特征。日线级别上,CJ309合约已跌破60日均线关键支撑,MACD指标持续位于零轴下方,周线级别形成"三连阴"形态。持仓量数据显示,前20名会员净空单增至1.2万手,创年内新高,反映机构投资者看空情绪浓厚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不同合约间分化加剧。近月合约受现货拖累明显,CJ307合约较现货升水已收窄至200元/吨,处于历史低位;而远月CJ401合约因包含新季产量预期,仍维持1500元/吨升水。这种期限结构表明,市场对短期供需矛盾已有充分定价,但对长期行情仍存分歧。
从资金面观察,红枣期货呈现"量增价跌"特征。5月以来,日均成交量放大至25万手,较一季度均值增长40%,但持仓量稳定在12万手左右,显示短线交易占据主导。产业客户套保盘占比提升至35%,部分加工企业通过卖出套保锁定未来原料成本,这客观上增加了盘面抛压。
投机资金则呈现明显分化:程序化交易账户利用波动率扩大进行高频套利,日均开平仓次数达8-10次;而主观交易者多采取"逢高沽空"策略,某私募基金负责人透露,其空头头寸已加至组合的30%,止损线设在10300元/吨技术压力位上方。
产业客户:加工企业可运用"现货库存+期货空单"组合对冲,利用基差收敛机会;贸易商宜建立虚拟库存,通过买入看跌期权控制采购风险。机构投资者:关注9-1合约价差套利机会,当前-520元/吨的反向结构存在回归动力;同时密切跟踪新疆天气变化,7-8月花期降雨可能成为行情转折点。
个人投资者:建议控制仓位在20%以下,采用"破位追空+急跌平仓"的短线策略,重点关注9800元/吨支撑位与10300元/吨压力位的突破情况。
天气风险:7月新疆阿克苏地区进入关键坐果期,若出现持续高温(>35℃)可能导致落果率上升政策变量:8月临储拍卖节奏、中秋备货需求启动时点宏观因素:CPI食品项波动、人民币汇率对进口成本的影响
技术面来看,若CJ309合约有效跌破9500元/吨前低位置,可能打开至8800元/吨的下行空间;反之,若能站稳10000元/吨整数关口,或引发空头回补行情。建议投资者建立动态监测体系,重点关注每周三发布的现货市场库存数据及交易所仓单注册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