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开年以来,豆粕市场犹如坐上过山车。3月合约在3400-3550元/吨区间反复震荡,现货基差更是从年前的+300元骤降至+80元。这波行情背后,是三大压力源的集中释放。
南美大豆丰收已成定局。巴西农业机构Conab最新预测显示,2023/24年度大豆产量预计达1.522亿吨,较上月调增200万吨。阿根廷核心产区单产突破3.5吨/公顷,创近五年新高。随着3月船期大豆到港量环比激增42%,国内油厂开机率已回升至60%以上,豆粕库存突破80万吨警戒线。
替代品冲击不容小觑。当前菜粕与豆粕价差维持在-800元/吨历史低位,水产饲料中菜粕添加比例已提升至35%。棉粕、葵花籽粕等杂粕进口量同比激增27%,部分饲料企业开始采用"动态配方"策略,根据每日原料价格调整配方结构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面的微妙变化。CFTC持仓报告显示,截至2月末,管理基金在CBOT大豆期货上的净空头寸增至8.7万手,创2019年以来新高。国内某期货公司研报指出,当前豆粕期货持仓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8%,显示市场观望情绪浓厚。
面对这种震荡市,投资者该如何应对?建议采取"三线作战"策略:短线关注3450元/吨支撑位,中线等待USDA季度库存报告指引,长线紧盯生猪存栏量变化。某私募基金经理透露,他们正在构建"蝶式套利"组合,同时卖出3月平值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,通过波动率获利。
春节过后,棕榈油市场上演绝地反击。截至3月8日,P2405合约较节前上涨6.2%,现货报价突破8500元/吨,创下去年9月以来新高。这场迟来的补涨行情,背后是三大引擎的联合驱动。
首要动能来自东南亚减产周期。MPOB数据显示,2月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环比下降10.18%,库存骤减11.83%至192万吨。更关键的是,印尼将3月毛棕榈油参考价定为806.40美元/吨,触发85美元/吨的出口专项税,这相当于给全球买家加征10%的"入场费"。
生物柴油政策加码带来第二重推力。印尼能源部宣布,自3月起将生物柴油掺混比例从35%提升至40%,预计年度消费量增加250万吨。欧盟REDIII法案要求2030年运输行业可再生能源占比达29%,棕榈油制生物柴油需求迎来政策红利期。
国内消费复苏成为第三驾马车。春节后餐饮业迎来"报复性开工",某连锁火锅品牌采购总监透露,2月食用油采购量同比激增45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华东地区精炼厂开机率已回升至75%,24度棕榈油港口库存降至45万吨,较节前下降18%。
面对这波补涨行情,投资者需要警惕三大风险点:一是马棕3月产量可能环比回升15%,二是原油价格波动对生柴利润的影响,三是国内豆棕价差收窄至-300元/吨后可能引发的替代效应。某外资行商品分析师建议,可采取"跨市套利"策略,同时做多BMD毛棕榈油期货和做空DCE豆油期货,捕捉价差回归机会。
当前市场焦点已转向8500元/吨关键位争夺。技术派交易员指出,若周线能站稳8450元,则中期目标可看至9200元。但某现货贸易商提醒,4月斋月备货结束后,需警惕需求空窗期的回调风险。这场油脂市场的"春季攻势",正考验着每个参与者的战略定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