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中信建投期货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重点城市螺纹钢社会库存连续五周攀升,截至11月末已达589万吨,同比增幅达23%,创下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。与此钢厂库存同步累积,重点钢企厂内库存突破1200万吨关口,库存消费比攀升至危险阈值。这种供需失衡的加剧直接导致期货市场出现踩踏式抛售,期螺主力合约夜盘收报2986元/吨,自2020年6月以来首次跌破3000元心理关口。
从库存结构来看,华东、华南等传统钢材消费重镇库存增幅尤为显著。杭州、广州等枢纽仓库出现库容告急现象,部分贸易商被迫在港口露天堆场加设临时仓储。这种反常的冬季累库节奏,折射出下游需求的超预期萎缩——11月建筑钢材日均成交量较10月下降28%,基建项目开工率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,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更是连续9个月负增长。
供给端的刚性释放与需求端的断崖式下跌形成强烈反差。尽管11月粗钢日均产量环比下降2.3%至255万吨,但同比仍保持4.7%的正增长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随着焦炭等原料价格回落,短流程电炉钢厂利润空间重新打开,华东地区独立电弧炉开工率已回升至62%,日均增产约1.8万吨。
这种"价格下跌-成本下移-复产增加"的恶性循环,正在加剧市场的过剩压力。
需求侧的多重利空形成叠加效应:1)北方寒潮提前导致户外施工大面积停滞,较往年提前20天进入冬休期;2)专项债资金拨付滞后,1-11月基建投资实物工作量转化率仅为68%;3)制造业用钢需求持续疲软,机械行业订单指数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。中信建投期货测算显示,当前螺纹钢实际消费量较理论需求存在15%的缺口,这个"消失的需求"正在转化为库存的持续累积。
尽管近期监管部门连续出台房地产金融16条、设备更新再贷款等刺激政策,但政策效果尚未传导至实体需求。商业银行对民营房企的信贷投放仍显审慎,1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环比回落0.7个百分点。更关键的是,市场对2024年经济增速的预期分歧加大,反映在期货市场上表现为远期合约深度贴水——目前螺纹钢2405合约较现货贴水达320元/吨,创下历史极值。
这种"近弱远强"的期限结构,暴露出市场参与者对短期基本面极度悲观,但对政策托底效果仍存期待的矛盾心态。从资金流向看,期螺总持仓量在破位下跌过程中不降反增,11月30日夜盘单日增仓12万手,显示多空双方在3000元关口展开激烈博弈。中信建投期货首席黑色研究员指出,当前价格已跌穿多数钢厂完全成本线,但库存压力可能迫使部分企业继续降价去库,短期市场仍处于寻底阶段。
期螺跌破3000元大关引发现货市场剧烈调整,11月30日全国螺纹钢现货均价单日下跌80-120元,华北地区出现3050元/吨的钢厂直发报价。价格体系的崩塌正在重塑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分配:1)贸易商陷入"高价库存贬值"困境,华东某大型钢贸企业负责人透露,现有库存浮亏已达200元/吨;2)钢厂被迫调整定价策略,沙钢12月上旬螺纹钢出厂价下调250元,创年内最大单次降幅;3)终端用户采购策略转向"随用随买",重点工程钢材库存周转天数压缩至5天以下。
这种剧烈的价格调整正在倒逼行业出清。据调研显示,河北地区长流程钢厂吨钢亏损已扩大至150-200元,部分企业开始主动检修高炉,预计12月全国粗钢日均产量将回落至245万吨左右。但产能退出的速度仍显缓慢,截至11月底,全国高炉开工率仍维持在78%的相对高位,显示行业仍寄望于通过维持市场份额熬过寒冬。
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,政策层面的积极信号正在累积。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"加大宏观调控力度",市场预期后续可能出台三大类措施:1)财政端提前下达2024年专项债额度,重点支持基建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;2)货币端实施定向降息,降低5年期LPR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;3)产业端加快推动"平急两用"基础设施、保障性住房等"三大工程"建设。
中信建投期货测算显示,若政策组合拳及时发力,2024年Q1螺纹钢需求有望回升8-1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库存周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。当前社会库存绝对值虽处高位,但考虑到今年春节较晚,12月至次年1月仍存被动去库时间窗口。若钢厂能通过主动减产将供给控制在235-240万吨/日,配合政策驱动的需求边际改善,库存压力有望在2024年2月前后出现拐点。
对于期货投资者而言,当前市场呈现三大特征:1)波动率显著放大,期螺30日历史波动率升至42%,为年内新高;2)期限结构深度贴水,2405合约较现货贴水率超过10%;3)品种间分化加剧,热卷表现强于螺纹钢,卷螺差扩大至180元。建议采取"空近月多远月"的套利策略,同时关注钢厂减产力度与冬储政策落地情况。
现货企业则需要建立多维风险对冲体系:1)钢厂可运用含权贸易锁定最低销售价格;2)贸易商可通过卖出虚值看涨期权降低库存持有成本;3)终端用户宜采用"期货+基差"的采购模式。中信建投期货专家提醒,在行业寒冬期更应重视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,避免在价格剧烈波动中遭受不可逆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