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货直播室盘中策略
期货直播室盘中策略

国泰海通证券:从全球视角看电力供需 煤电仍是压舱石

更新时间:2025-09-15 00:00点击次数:
本文从全球能源格局出发,分析煤电在电力供需中的核心地位,探讨其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价值,揭示为何煤电仍是保障能源安全的“压舱石”。

全球电力需求激增与能源结构的多维挑战

电力需求增长:不可忽视的能源缺口

近年来,全球电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。国际能源署(IEA)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电力消费量较2010年增长超40%,其中亚洲地区贡献了70%的增量。中国、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,叠加极端气候频发(如热浪、寒潮),使得电力供需矛盾日益尖锐。

以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为例,天然气短缺导致多国重启煤电以填补缺口,德国甚至推迟了原定的煤电退出计划。

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:尽管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,但其波动性与储能技术瓶颈仍难以支撑稳定的基荷电力供应。风能、太阳能的间歇性特征导致其在极端天气或夜间用电高峰时“掉链子”,而氢能、新型电池等技术的商业化仍需时间。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指出,2022年全球煤电发电量占比仍达36%,远超风、光总和(12%),尤其在发展中国家,煤电仍是保障电力供应的“最后防线”。

煤电的“压舱石”逻辑:经济性与可靠性双轮驱动

从经济性看,煤电的度电成本显著低于天然气发电。以中国为例,燃煤电厂平均发电成本为0.3-0.4元/千瓦时,而燃气发电成本高达0.8-1.2元。对于印度、印尼等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的国家,煤电更是降低能源进口依赖、控制电价的关键。全球已建成的煤电机组具备成熟的调峰能力,可通过灵活性改造快速响应电网需求,这是多数可再生能源无法比拟的。

可靠性方面,煤电的“即发即用”特性使其成为电网安全的基石。2021年美国得州大停电事件中,风电出力骤降导致电网崩溃,而煤电机组在极端低温下仍保持80%以上可用率。国泰海通证券调研显示,全球70%以上的电网运营商将煤电视为应对突发负荷波动的首选备用电源。

即便在碳中和目标下,煤电的兜底作用仍不可替代。

能源转型的“过渡悖论”:煤电的长期角色再定义

尽管全球能源转型加速,但煤电的退出需与新能源发展节奏相匹配。欧盟计划到2030年将煤电占比降至5%以下,但其代价是天然气依赖度攀升至45%,地缘政治风险加剧。反观中国,通过超低排放技术改造,煤电污染物排放已下降90%,单位煤耗较2010年降低15%,证明煤电清洁化与减碳可并行推进。

国泰海通证券认为,未来20年煤电将逐步从“主力电源”转向“调节电源”,但其存量机组对保障电力系统韧性至关重要。国际可再生能源署(IRENA)预测,到2050年全球煤电占比或降至10%,但在储能技术突破前,其战略价值仍无法被完全取代。

煤电的压舱石效应与未来能源格局的平衡之道

技术革新:煤电清洁化的突围路径

煤电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。中国自主研发的“超超临界发电技术”将煤电效率提升至50%以上,二氧化碳排放较传统机组减少20%。碳捕集与封存(CCUS)技术更被视为煤电低碳化的终极方案。挪威“北极光”项目已实现每年150万吨二氧化碳海底封存,而中国华能集团在天津建设的CCUS示范工程,捕集率达90%以上。

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、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等技术,正推动煤电从“高碳”向“低碳”转型。德国杜伊斯堡电厂通过掺烧30%生物质,使碳排放强度下降25%;中国山东某电厂经改造后,调峰能力从40%提升至75%,有效支撑了当地风电消纳。国泰海通证券测算,若全球现役煤电机组全部应用CCUS技术,年减排量可达120亿吨,相当于当前全球碳排放量的30%。

全球视角下的煤电布局:区域分化与战略协同

不同地区的煤电发展呈现显著差异。欧美国家加速淘汰煤电,但2022年能源危机迫使英国重启燃煤电厂,美国煤电发电量逆势增长3%。亚洲则成为煤电增长主战场:印度计划未来十年新增80吉瓦煤电装机,越南、印尼等国因经济性考量继续扩大煤电投资。这种分化背后,是能源安全、经济成本与气候目标的复杂博弈。

国泰海通证券建议,各国需制定差异化煤电政策。发达国家应聚焦存量机组清洁化改造,而非简单关停;发展中国家则可借鉴中国“上大压小”策略,用高效机组替代落后产能。国际社会需加强技术合作,例如通过“一带一路”绿色能源基金,支持新兴市场建设低碳煤电项目。

未来图景:煤电与新能源的共生之道

在理想能源体系中,煤电与新能源并非零和博弈。中国内蒙古的“风光火储一体化”基地,通过煤电调峰将风光利用率提高至95%;澳大利亚试点“煤电+储能”混合电站,利用燃煤机组过剩电力制氢,实现多能互补。这种协同模式既保障了电网稳定,又加速了新能源渗透率提升。

国泰海通证券预测,到2040年,全球煤电装机量或下降20%,但其发电量因利用小时数提高仅减少10%,表明煤电将更聚焦于“关键时刻顶得上”。能源转型不是非此即彼的淘汰赛,而是新旧能源的接力赛——煤电在退场前,仍需为新能源成长保驾护航。

结语:理性看待煤电的“退与进”

全球碳中和目标不可动摇,但能源安全同样不容妥协。煤电的压舱石地位,源于其无可替代的稳定性与经济性。唯有通过技术创新、区域协同与政策平衡,才能实现能源转型的平稳过渡。国泰海通证券呼吁,行业应摒弃对煤电的“污名化”认知,转而以务实态度挖掘其转型潜力,为

全球电力需求激增与能源结构的多维挑战

煤电的压舱石效应与未来能源格局的平衡之道

如需增加案例分析、政策动态或行业数据等内容,请告知具体方向,我将快速补充!

(编辑:小编)

客服热线:400-123-4567

公司传真:+86-123-4567

客服 QQ:1234567890

办公邮箱:admin@admin.com

公司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华富之声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

粤IP*******

  • 扫描关注公众号

  • 扫描进入小程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