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第三季度以来,国内聚丙烯(PP)行业迎来年度检修高峰期。据统计,截至8月底,已有包括中石化、中石油旗下多家大型石化企业在内的15套PP装置进入计划内检修,涉及产能超过300万吨/年,占全国总产能的12%。其中,华东地区某年产50万吨的PP装置因催化剂更换延长检修周期,导致区域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。
从检修类型看,本轮检修以技术升级和环保改造为主。随着“双碳”政策持续推进,企业通过检修期加装尾气处理设备、优化能源消耗结构,既符合政策要求,又为后续产能释放奠定基础。但短期来看,检修导致的供应收缩直接反映在现货市场——华东、华南等主流消费地库存连续三周下降,部分牌号货源甚至出现“一货难求”现象。
原料成本是影响PP价格的关键变量。当前国际原油价格在80-85美元/桶区间震荡,油制PP成本线维持在7500-7800元/吨。而丙烷脱氢(PDH)路线则因进口丙烷价格走低,成本优势凸显,理论利润空间扩大至800元/吨以上。这种成本分化导致不同工艺企业检修策略差异:油制企业倾向于延长检修周期以规避亏损风险,而PDH企业则加快复工节奏抢占市场份额。
值得注意的是,9月沙特阿美CP丙烷合同价环比下跌5%,进一步强化PDH路线竞争力。但受制于国内PDH装置开工率已高达85%,新增供应量有限,整体市场仍处于紧平衡状态。
从期货市场表现看,PP2309合约自7月以来持续维持升水结构,基差(期货-现货)最高触及200元/吨。这种反常现象背后,既有交割库容紧张带来的逼仓预期,也反映出市场对远期供需改善的乐观情绪。持仓数据显示,前20名期货公司净多头寸增加至8万手,创年内新高,表明机构资金正通过期货市场进行战略性配置。
尽管宏观经济增长承压,但PP下游细分领域呈现差异化复苏态势。包装行业受益于电商旺季备货,BOPP薄膜企业开工率提升至68%,较上月增长5个百分点;汽车改性料需求随新能源汽车产量攀升保持强劲,月度采购量环比增长12%;而传统家电注塑领域则受房地产低迷拖累,需求恢复相对缓慢。
这种结构性分化促使生产企业调整排产计划,高附加值专用料比例提升至40%,间接支撑现货价格。
海关数据显示,7月PP进口量同比骤降35%,进口依存度降至历史低点8%。这主要由于东南亚地区装置检修导致外盘报价坚挺,进口倒挂幅度扩大至500元/吨,贸易商采购意愿低迷。替代品聚乙烯(PE)与PP价差维持在1000元/吨以上,远超出正常替代阈值,进一步削弱了需求替代的可能性。
展望后市,供应端变量仍占主导:预计10月后检修装置将逐步复产,但新增产能投放进度慢于预期。原计划三季度投产的广东石化、海南炼化二期合计120万吨/年PP装置,因技术调试延期至2024年初。需求端则需关注政策刺激效果——近期出台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望拉动家电更新需求,或为四季度注入新增量。
技术面分析显示,PP期货主力合约在7800元/吨附近形成强支撑,MACD指标金叉向上,若突破8200元/吨压力位,或将打开新的上涨空间。建议投资者关注装置复工节奏与原油价格波动,逢低布局多单的需警惕宏观政策超预期收紧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