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国内苯乙烯行业迎来集中检修期,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据统计,2023年三季度以来,华东、华南地区主要生产装置检修量已超预期,涉及产能达120万吨/年,占全国总产能的12%。其中,镇海炼化62万吨装置计划停车45天,中海壳牌二期装置进入年度大修,叠加山东玉皇、新阳科技等中型企业同步检修,导致月度产量损失预估达8-10万吨。
这种规模性的供应收缩直接反映在库存数据上——华东主港库存连续三周下降,当前已降至6.5万吨的年内低位,较去年同期减少38%。
从进口市场观察,中东地区夏季电力紧张导致当地苯乙烯装置降负运行,7月进口到港量环比下降15%,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态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韩国乐天化学蔚山工厂因技术故障意外停车,使得原本紧张的亚洲市场雪上加霜,CFR中国主港报价单周跳涨50美元/吨,内外盘价差倒挂幅度扩大至200元/吨,显著抑制了贸易商进口积极性。
作为石油化工产业链的重要中间体,苯乙烯价格与原油、纯苯价格呈现高度联动性。近期国际油价在OPEC+深化减产及地缘政治风险升温的推动下,WTI原油重回80美元/桶上方,石脑油价格跟涨至700美元/吨关口。更关键的是纯苯市场异动——受美国汽油旺季消费带动,甲苯歧化装置开工率提升,纯苯外销量减少,亚洲纯苯FOB韩国报价突破1000美元/吨,创下近10个月新高。
成本传导机制下,苯乙烯生产利润被持续压缩。当前非一体化装置理论生产成本已攀升至9200元/吨,而华东市场现货价格仅报9100-9150元/吨,行业陷入全面亏损状态。这种成本倒挂现象导致部分小型装置被迫提前检修,进一步强化了供应端的收缩预期。从历史数据看,当苯乙烯生产亏损超过300元/吨且持续两周以上时,往往会触发价格修复行情,当前市场正处在这一敏感临界点。
期货市场持仓数据显示,苯乙烯主力合约(EB2310)持仓量在8月中旬突破30万手,创合约上市以来新高,多空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值得注意的是,前20名期货公司净多头寸连续5个交易日增加,累计增幅达42%,表明机构资金对后市看法趋于乐观。技术面上,日线级别MACD指标形成金叉,价格站稳20日均线,周线级别呈现底部抬升态势,技术性买盘力量正在积聚。
作为苯乙烯三大主力下游,EPS(可发性聚苯乙烯)、PS(聚苯乙烯)、ABS(丙烯腈-丁二烯-苯乙烯共聚物)行业正迎来传统旺季备货期。其中,EPS板材需求受家电行业排产计划拉动明显,8月头部空调企业排产量同比增长25%,冰箱、洗衣机排产增幅亦超15%。
PS行业则受益于食品包装需求回升,奶茶杯、快餐盒等快消品订单量环比增长30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ABS市场——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外壳、智能家居组件等新兴应用领域需求爆发,7月ABS表观消费量同比大增18%,创历史同期新高。
库存周期视角下,当前下游工厂原料库存普遍处于7-10天的低位水平,较安全库存线低30%。随着"金九银十"消费旺季临近,终端企业补库需求逐步释放。据行业调研,华南地区大型PS加工企业已启动原料备货,单周采购量环比提升50%,贸易商反馈现货市场出现"一单一议"的惜售现象。
7月政治局会议定调"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",住建部明确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房地产政策边际宽松信号强烈。作为与地产后周期高度相关的品种,苯乙烯下游终端应用中,家电消费占比达35%,建材保温材料占20%。政策利好传导至产业端,预计将带动四季度白色家电产量增长8%-10%,对应增加苯乙烯需求约5万吨/月。
汇率波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亦不容忽视。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破7.3关口,使得进口苯乙烯成本每吨增加约150元。考虑到国内40%的苯乙烯需求依赖进口,本币贬值实际上抬升了整个价格体系的底部区间。与此国务院出台的《石化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》明确提出"加强期货市场建设,完善化工品价格形成机制",政策背书为期货市场注入信心。
综合供需两端变化,预计9-10月苯乙烯将维持震荡偏强走势,主力合约波动区间上移至8800-9500元/吨。风险点在于国际油价超预期下跌及新装置投产进度加快,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以下指标:
华东港口库存周度变化(阈值:7万吨)纯苯-石脑油价差(盈亏平衡点:280美元/吨)EPS行业开工率(关键值:60%)
操作策略上,产业客户可逢低建立虚拟库存,套保比例建议提升至50%-70%;投机资金宜采取回调做多策略,设置8500元/吨为止损参考线。跨品种套利方面,考虑到苯乙烯/PTA比价处于历史低位,可关注多EB空TA的套利机会。